咨询热线:18750678080
墓碑碑刻的发展历程
2016-11-16 15:02 Author:原创 Click:
   碑刻,像其他任意一种媒介一样,其发展演进的历程都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局面的清明与统一与否、文化的繁荣程度等多种社会因素都影响着碑刻的数量与规模、性质与内容,其中不同朝代的碑刻发展状况既有特殊性与偶然性也有着共性和规律。
   作为一个词语的“碑”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存在,只不过其性质和功能迥异于后世。其一,时间的测度工具。《仪礼·聘礼》记载“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对此郑玄的 注文中解释道“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也就是说,碑竖立在宫廷院落之内,作为投射太阳的影子来推算时间的工具。其二,系牲畜的固定物。《礼 记·祭义》记载“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也就是说碑也被用作祭祀场合用来系绑牺牲用品的桩子。其三,墓穴四角牵引绳 索的工具。《礼记·檀弓下》记载“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的注释解释道“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辘 轳)也”,也就是说碑被用来牵引绳索,将棺椁下放到墓穴中。这种较大的最终被不易腐坏的石头所取代并刻上死者生平,成为墓碑的雏形。
   西汉作为我国第一个历史较长的大一统朝代,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又上承秦朝以刻石纪功之遗风,本该有大量碑刻留存,但事实上存世总量只与秦朝相当,丰碑巨制几乎没有发现,早在明代这一现象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赵崡在《石墨镌华》中特别指出“西汉石刻传者极少”。
这 种反常主要是由于王莽篡汉之后,对社会制度、礼仪德行等诸方面进行全面颠覆,大量汉朝碑刻被毁,加之年代久远、磨损严重,故而传世极少。到东汉,碑刻进入 蓬勃发展时期,正如祝嘉《书学史》所说“光武中兴,武功既盛,文事亦隆,书家辈出,百世宗仰,摩崖碑碣几遍天下”。后代常见的碑刻的形制、内容与功能基本 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墓碑的勃兴。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