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750678080
墓碑文化之集体葬与纪念碑
2016-06-18 15:35 Author:原创 Click:
        集体葬,共用一碑,如清代的《王文雄兵将神道墓碑》(嘉庆六年,1801),保存完好,原竖于陕西西乡县板桥乡官兵村官兵大冢前,现移于西乡县文化馆。圆首方趺,身首一体。高 77、宽 53、厚 16 厘米。无撰书人姓名。碑额镌“皇清”二字。碑身楷书 7 行,上款:“勒石标扬,为国身亡。努力战阵,忠魂垂芳。农商士庶,触目惨伤。拾尸归窀,修墓高张。凌烟青石,敕赠有章。我等小民,聊写悃肠。千载不朽,令闻昭彰。刊刻旌表,没世不忘。”正中大字:“陕西固原提督王大人众将兵丁神道墓碑记”;下款:“阖邑士庶人等同立 嘉庆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勒”。又如爱国人士李根源题写的《英雄冢》纪念碑,是纪念“一九二八”抗战中经抢救无效而逝于苏州医院的 78 位烈士的遗骨,在 1933 年葬于吴县善人桥马冈山。碑文自右而左,右边为篆书“英雄冢”,左边主要内容以隶书书写。
        以上所述历史名人墓、衣冠冢、英雄冢等前立碑皆具有典型的纪念意味,其形制依然属于传统范畴。清末民国时期,中外战火不断,全国各地为了纪念为正义和人民而献身的英雄烈士,建立了很多革命性的大型石碑,即纪念碑。其形状、结构、材料纹饰、文字和置用之所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在纪念形式和意义上,集名人墓、衣冠冢、英雄冢等为一体,多为国家机关或民间团体所建。如湖北武汉洪山东北麓的《庚子烈士墓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在汉口准备起事反对慈禧专政,以求改良中国政治而道清政府杀害的自立军首领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 7 人的纪念碑。
        战争是人类自设的酷刑,无数英烈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关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我们却一无所知。这些集体纪念碑超越了对于生命纪念的局限,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关于和平、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与价值。一切以简约为原则,图片上的纪念碑大多没有烈士的名字,没有生卒年,没有生平事迹,这已经与墓碑设计无关,设计之外萦绕的是英魂的精神赞歌。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