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750678080
白族梵文火葬墓碑
2019-06-25 14:40 Author:原创 Click:
  梵文火葬墓碑、幢的分布范围, 也就是古代白族火葬墓群落分布的范围。它的分布很广, 而以洱海区域白族聚居区最为普遍, 并主要集中于大理、洱源、剑川、鹤庆、宾川、祥云、巍山、永平、云龙等县市。与洱海区域相邻的楚雄、昆明、保山、丽江以至四川西昌、贵州威宁、毕节等历史上曾经是白族聚居过的地区, 亦有分布。在洱海区域, 只要具有。年以上居住历史的村寨, 其附近的山岗、坡梁上即有火葬墓地, 而梵文碑、幢即散布其间。现今坝区和缓坡、台地上, 过去也曾有过梵文火葬墓碑、幢, 只因耕地扩展等原因, 今已不存。确切地说, 在洱海区域的每一个坝子山间盆地四周的缓坡、台地、山岗以至远离坝区的荒山秃岭、人迹罕至的地方, 均有梵文火葬墓碑、幢的分布。
梵文火葬墓碑、幢的类型, 基本分为碑、幢两大类, 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式。
梵文碑可分为2式:
1式碑:呈长方形, 有半圆形额。碑通高一般在100厘米左右, 最高者不超过200厘米左右。碑宽在35一80厘米之间, 厚通常为10厘米左右石质明代以前流行粗面岩, 并夹有少量细青石、红砂石。进入明代之后, 则以大理石为主, 只有少数边远地区仍沿用青石、红砂石碑身所刻梵文, 有3种情况第1种为碑额刻梵文种字, 碑身除正面中间刻直书“ 追XXX为神道” (神识)及碑阴最上一行刻横书梵咒名称多为佛顶尊陀罗尼神咒等少量汉字外, 其余部分均刻满梵文。第2种为碑额刻梵文种字, 碑的正面刻汉文墓志铭, 碑阴刻有梵文。第3种为碑额刻梵文种字, 碑身所刻文字梵汉相杂, 基本不成什么规则。
2式碑:呈长方形, 无碑额, 碑的上方左、右截角。碑通高一般在厘米左右, 宽大致为一厘米。石质流行情况与式碑同。碑身所刻梵文情况, 有两面刻梵文, 碑的正面刻汉文而碑阴刻梵文及梵汉相间三种形式。
梵文墓幢亦可大致分为2式:
1式幢:呈方形4方、6方或8方, 高度一般在50一100厘米之间, 直径。30一40厘米, 宝盖顶, 莲花座, 下截雕佛像2一4龛, 每面都刻满梵文《陀罗尼》经咒。多刻有汉文墓铭及立碑年月。其石质流行情况基本与1式碑相同。
2式幢:呈圆馒头形, 上宽下窄一般高约40厘米, 直径30厘米左右, 座作圆盘形。顶部刻梵文种字, 腹围刻《陀罗尼》神咒, 间或雕佛像2龛, 很少有汉文及死者姓名。其形制酷似印度之拿都波僧坟如塔形。石质流行情况同于2式碑。
      大理国时期的梵文火葬墓碑、幢, 以式幢最为流行, 、式碑并重。就式幢而论, 此时以四方形幢为主, 幢身除刻有大量的梵文外, 均有汉文墓志铭, 有的墓志铭字数还比较多, 如“ 高生福墓幢”便是。幢身均线刻或浅浮雕佛像, 且有明确之纪年题记。、式碑则基本属正面刻汉文墓铭, 碑阴刻梵文《陀罗尼》之类型, 少有明确纪年, 只能从碑名及碑文内容来推断其时代。不论是幢、是碑, 其石质均为粗面岩及青石。从有关之纪述可知, 此时之墓碑、幢, 大都为阿叱力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