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750678080
傣族葬礼与汉族葬礼的不同之处
2019-06-24 15:13 Author:原创 Click:
火葬后,死者的遗骨并不立即下葬,根据习俗要进行晒骨。晒骨的时间在20天至l00天之间,示情况而定。晒骨结束后,再次举行隆重的葬礼下葬遗骨。第二次葬礼时除灵柩用较小的棺体型代替,不焚烧外,再葬时的各种仪式,如设灵堂、守灵、出殡等都同样举行。死者的遗骨二次葬时,装人陶缸内埋葬(腰街傣族二次葬时已不用陶缸下葬)。遗骨下葬后,盖上土垒上一些石块,不立墓碑。坟墓座北朝南,二次葬后,连续扫祭三年,就不在祭奠了。腰街曼蚌村公社所所在地小抱垴寨,座落在楚雄至墨江公路沿线下方的一座小丘陵上。全寨有28户,139口人,居民全是傣洒支系。我考察当天,即遇上了当地傣族的葬礼。死者家平顶土掌房二楼上,高竖着招魂幡,唢呐声时断时续。随着悲怆的乐声,我来到死者家考察葬礼的情况。

死者家一楼的阳台上,几个成年男子围着一张小桌子,在剪招魂幡上的纸花图案。图案与死者的性别有关,男性的是牛、马等大牲畜图案,女性是稻谷、纺织图案。这家死者是女性,所剪的图案是纺织品的菱形和谷穗。灵堂的过道是招待吹鼓手的地方,矮桌上摆满了酒肉,吹鼓手不停地奏着哀乐(乐器主要是汉族的唢呐、钗鼓,傣族只有铓锣)。灵堂里光线暗淡,灵柩停在靠东方顺墙的一侧,放在两条长凳上,与汉族的棺木相似。灵枢上覆盖着三层布,最大的一块是白布,盖住了灵枢的两端,放在白布上面是一块红布,两端约比白布各短一尺,红布上面还有一小块花格织绵,这些覆盖在灵枢上的布是死者家属献给死者到阴间的被盖。灵柩上边高约1米的地方还吊着一根竹杆,上面挂着几件日常便装,这是献给死者到阴间的服饰。灵枢的尾端放着一顶斗笠和一个央箩,这是死者的遗物。灵枢的顶端还放着一把长刀,它是献给死者到阴间开路用的刈草利器。灵柩旁站着三、四个中老年妇女在守灵,她们低声吟唱哭丧调。

刚好是吉日,就准备出殡。死者家楼下角落里。摆着七、八口大铁锅,那几口大铁锅是借来做炊具的;一队穿便装的傣族青年妇女,每人背着一背薪柴向死者家走来,妇女们背的薪柴是根据习俗,死者所在的寨子,每户人家要献一背柴,资助死者家属,做为请客时用的薪柴。

剽牛祭奠宴客,是葬礼中的大典,这是出殡前的一件盛事。剽牛场就在寨边的一棵龙树下,剽牛全由男人们参加。当七、八头牛捆倒用木杆固定后,由死者的姑爷执刀杀牛,牛杀后,男人们立即围拢起来,把它支解,牛肉一半用来宴请参加葬礼的来宾(来宾中有献牛所在寨子里的每户人家的1位代表),一半由献牛所在寨子的人拿回去平均分给寨子里的每户人家。葬礼除剽牛宴客外,死者的其它远亲,根据亲戚关系分别祭献小猪、大鹅、鸡、鸭等家禽,所献的这些家禽无论大小,也一律宰杀后分成两半,一半宴请宾客,一半由献礼的人带回去分食。准备出殡的活动,还有扎火葬用的火把火把也由死者的儿子和侄子们准备。扎火把之前,这些人头上都要带上白布重孝,腰间挂上一把长刀,由长子带领到寨子外面,寻找芦苇扎火把。长子带领寻找芦苇的路线,也是出殡时的路线。寻找芦苇的人在路上发现第一蓬芦苇就砍下,不能有其它的选择。砍芦苇时,也必须由长子带头,每人依次只能挥一下长刀砍一枝。砍回来的芦苇,由寨子里年纪最大的男人,和死者大哥的长子负责扎成火把,供在灵堂内。

出殡前的晚上,开始举行盛大的守灵仪式。参加凭吊的人,轮流走人灵堂为死者守灵,守灵时男女分别举行,男人们默哀,女人们哭丧。每轮换一批人,都要鸣放爆竹、奏哀乐,守灵仪式通宵达旦,热闹非常。
 
第二天中午时,守灵仪式达到高潮,参加凭吊的妇女都穿上民族盛装,死者的女儿、侄女则把盛装先献给死者,吊挂在灵柩上方的竹杆上。妇女们放声痛哭,哀号声仿佛把灵堂震摇了。

宴会后,中午2点左右开始出殡,在一阵爆竹声中,吹鼓手在前面鸣锣开道,后面是举着火把的孝男和执着彩伞的孝女。孝女们这时已从灵柩上面的竹杆上取下守灵时献给死者的盛装穿在身上。由于灵堂设在二楼,灵柩要从二楼的阳台上抬下来,灵柩落地时,孝男们一齐跪下迎接。然后,孝男们在寨中心举行点火把仪式,孝男们点燃火把,就与吹鼓手和执彩伞的孝女们组成仪仗队,做为出殡的前导,沿着男子昨天砍芦苇的路线向墓地出发。在仪仗队里还有死者哥哥背着死者的梳妆柜做陪葬。灵枢则要在寨子里做短暂的停留,灵枢出寨时参加凭吊的来宾和寨内的群众都出来送行,但除抬灵枢的人外,其余的人并不跟随灵枢到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