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下午民政部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墓地墓碑的标准做了统一规定,明确了:安葬骨灰的单人墓碑不得超0.5平方米,合葬墓位不得超0.8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0.8米。
这一规定是对近些年壁葬改革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是对节地生态墓葬措施落实的进一步明确规定,同时也反应了国家殡葬改革的决心,由此可见未来墓园墓碑发展的趋势。
就如前段时间江西等地“强制毁坏棺材”事件一般,政府政令很多时候都是带有权威强制性的特点,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闻报道和文章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和批评,舆论大多数认为政府在整理颁布和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各地民风民俗,相关措施需合理地循序渐进的落实,而非隔绝民声,置之不理。
毋庸置疑,国家殡葬改革的相关政策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尤其对一些土地供应紧张的大城市而言,我们很早就听说过“死人和活人争地”等等言论,可见土地资源之紧缺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将这些好的政策合理有效的落实呢?
目前节地生态墓的现状是,所有核心要义都在节地,为了达到节省土地的墓地,除了早已施行的火葬政策,现在火葬后骨灰盒的安葬方式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树葬、水葬、花坛葬、壁葬、草地葬等等,亦还有海葬等骨灰抛洒的方式。这些墓葬方式的开发和推行墓地当然是为了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但是为什么推行不顺呢?这和中国传统“孝道”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这些政策措施的墓地核心在节地,咱们的传统当然也提倡节俭是美德,但是基于对逝去亲人的寄托和哀思,此时更多的还是在谈论“节省”,心里难免有点难以接受。
所以,节地只是目的,不能作为推广的口号,对于逝者家属而言,安葬方式也是一种寄托哀思和心灵的归宿,而不单纯是骨灰盒放置的方式那么简单。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诉求,相应造型的墓碑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单纯只从节地方面去考虑逝者骨灰盒安置的位置,会让那篇最终的归宿显得极其冰冷而没有温度,这就需要在陵园统一规划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更多“有温度”的因素,让逝者家属安心将其归于此处。
从相关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产品材质的选择、造型和加工细节的考虑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较小的占地面积内结合传统“孝道”文化之元素设计出满足心理诉求的产品形态,这也是我们这些雕刻各式墓碑工厂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故而,节地生态墓就墓葬形式而言势必是未来墓园安葬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而言,推行的结果不是太乐观,虽然有国家政策强力加持,但确实还是需要考量实际的需求,相信未来两者在良性的发展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