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8750678080
先人最终归宿的选择-墓碑
2016-11-12 15:03 Author:原创 Click:
   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代,中国人对墓葬的观念有着某种文化上的延续,比如“厚葬”的风气就一直延续至今。
   这样的传统传承至今,其实更多的时候社会价值观的一脉相承,不仅是“死者为大”的尊重,更是一种家族兴旺的寄望。
我们可以从国人对于风水的重视和选择上,从墓碑碑文对联上,看出这样的愿望。其中无不表达一种荫庇子孙,兴盛万代的美好愿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诉求,人们不惜重金求得一块风水宝地,是对先人最终归宿的选择,更是对后人福佑的无限寄托。
   正因为此,中国人的“厚葬”观念延续至今。在社会发展和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减弱,我们更愿意提倡厚养薄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人死入葬,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如何葬法,却各有不同的主张。在我们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两大派,即厚葬派和薄葬派。前者以孔子为代表,后者以墨子为代表。这两派不但有厚薄之分,靡财与结财之分,而且有贵贱之分,就是剥削阶级与劳动阶级。
   孔子主张王公大人有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可孔子没有想想,如果“匹夫贱人”这类劳动者也想学那些王公大人一样“厚葬”, 那就得倾家荡产。这倒还是次要的,孔子主张要“久丧”(即家里死了人,活着的人要长期守服)。对此,墨子针锋相对: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早出夜入,耕稼树 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任。由此可见,孔墨主张的对立是与其所占的阶级立场相适应的。



在线客服系统